“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大刀”,这是中央红军当年流传的一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三大主力各自的特点。红一、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建国后都成了元帅,可惜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却牺牲在了西征的路上。
在中央苏区、在长征时,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战绩不比红一、红三差,他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何他与红五军团众多官兵最终会血洒高台呢?
一、能征善战的董振堂
董振堂与红五军团打的第一个漂亮仗是在赣州城下救了彭老总的红三军团。1932年2月23日,以红三军团为主的攻城部队向赣州发起了进攻,毛主席是坚决反对攻打大城市的,战役开始前他多次提出不要打赣州,即使要打也应该围城打援、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而不是去攻坚。
奈何当时的中央苏区已经被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掌控,主席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可事实证明,赣州真的不好打,先前彭老总等人按照已知的情报预估,认为赣州城内的武装力量加起来不会超过8000,只要赶在敌人增援到达之前破城,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但,赣州城内实际的武装人员超过了1.8万,比预估多了两倍不止,这就导致红军苦攻不克,敌人增援一到还被反包围。
彭老总在自述中就说过当时的情况危急:久攻不克,援军既到,又未迅速撤围,屯兵坚城下,相持日久,兵力疲劳,致遭敌袭。
在这关键时刻,红军已经抽调不出多余的兵力,中央苏区的实际掌权者都没了主意,被迫跑到东华山“休养”的毛主席在接到朱老总的电报后,第一时间赶回了军委。毛主席决定大胆启用董振堂红五军团作为利刃,将红三军团救出来。
之所以先前其他人都没想到红五军团,就是因为红五军团原本是国民党部队,1931年12月宁都起义后才加入红军、1932年2月才基本改编完成,那些掌权的留苏派对红五军团并不信任。
毛主席的胸怀远比那些人要广阔,他带着警卫班奔赴前线坐诊,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全力解围,甚至多次与敌人白刃相接,最终顺利把红三军团给救了出来。
疾风知劲草,烈火出真金,红五军团从此开始得到重用,参与了众多硬仗、恶仗,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并称为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
长征之时,红五军团承担了后卫的职责,血战湘江时红五军团下辖的34师全军覆没,人数由出发时的1.2万人锐减至5000人。
而且在这条艰辛的路上,国民党众多军阀为了自保,对红军采取的方式都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负责点后的红五军团一路来的伤亡都特别惨重。
当时中央红军中还有一句话“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被迫与中央分开
但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两支部队却产生了微妙,张国焘仗着兵强马壮,野心不断膨胀。
为了团结同志,中央红军做了很多让步,下辖的军团全部改为了军,随后两大方面军进行混编,分两路北上,董振堂的红5军被编入了以红四方面军力量为主的左路军中。
两路部队分开没多久,张国焘却突然推翻原先的约定,想要强行率部南下,董振堂得知此事后坚决反对,结果却被张国焘的亲信黄超打了耳光。为了大局,董振堂忍了下来,但是他心里始终没放弃过要去找中央的想法。
卓木碉会议后,张国焘妄称“另立”,刘伯承很快暗中做好了“捉张计划”,希望通过出其不意的武力,逼迫张国焘放弃错误的想法,然后全军北上寻找中央,董振堂就是发动计划的主要力量。只是朱老总认为这样会让彼此更加分裂,最终没有同意。
此后的董振堂被迫跟随红四方面军行动,而张国焘看出他只服中央,因此运用各种手段企图将他架空。张国焘将原红5军的骨干调走,然后让红四方面军的33军与红5军合编,虽然最后还是称红5军,但董振堂已经无法指挥全军了。
同时张国焘又让亲信黄超去担任红5军政委,我党原则是“党指挥枪”,这样极大地限制到了董振堂的权力,最终董振堂的牺牲跟这个任命也有很大的关系。
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受挫,后来又踏上了西征之路,董振堂接收到命令后再次表示反对,他当即写信给毛主席和朱老总,从军事的角度分析西征会非常困难,红军已经连番征战,这疲惫之师不但要面临凶悍的马家骑兵,还要面临后勤物资无法补给的窘境。
黄河以西我党并没有建立根据地、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想靠当地老乡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所以希望中央能将部队调回。
信写好后,董振堂交到了警卫队长高志中手里,并叮嘱一定要交到中央首长的手上。分别时他还说:我过去送你的东西,你都还带着。以后我们可能还见得上面,也可能见不上面了。要是见不上面,送你的东西就算咱们分别的一个纪念吧。
或许董振堂此时已经得知了大致的结局,如果他稍微滑头一点,完全可以暂时以身体不适等理由抗拒西路军的命令等待中央调回,可他是一个党性很强的人,最后还是随部前进了。
高志中没有辜负董振堂的期望,他的确找到了朱老总,朱老总也确实想将董振堂调回来,可尴尬的是电台在政委黄超手里,命令根本无法传达给董振堂。
随后高志中马不停蹄跑了回去,可此时董振堂已经被强令出发七天了。
三、血洒高台的原因
红5军虽然名义上还是军,但实际只有两个师四个团共4000多人,攻占高台后,陈昌浩、徐向前命令红5军守高台,另外还要分拨一部分进驻临泽。红9军驻沙河堡,红30军进驻倪家营子拱卫西路军总部。
接到命令后,政委黄超带走了两个主力团及电台去往临泽,这就导致董振堂他们成了孤军。西路军总部的这个安排是很有问题的,高台到临泽有百多里,两处都是关键地点,马家军一定会出兵来夺。
当时的三个军中红5军人数、弹药最少,红9军不久前才在古浪遭遇重创,战斗力大打折扣。这就等于是让两只实力不足的部队互相支撑,怎么可能守得住?
时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看出了问题所在,提议让30军进驻高台与临泽之间,这样敌人一旦来袭,也可以随时策应。但陈浩昌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应该如果敌人来攻,红9军可以去支援,打打硬仗能提高红9军的士气。
红9军经历失败,当时是弥漫了一些不好的气息,陈浩昌想的是玉不琢不成器,要历练一下。但,这无疑是增加了红5军的危险。
1937年1月3日马家军两万多人向高台发起了进攻,董振堂知道人数悬殊很难阻挡,便让人化妆出城,分别向黄超及总部求援。另一边他命部队控制城外两个制高点,以此抵抗了敌人七天,近十倍的人数差能打成这个战果,董振堂的能力毋庸置疑。
如果这时候他有电台,不管是求援还是突围,都能更加方便,只可惜董振堂的党性太强,没有得到命令始终没做决定。他的确让人提前在敌军包围薄弱的北城附近挖了地道,上面只有一层薄土,只要命令一到随时都能突围。
可苦战到17日,政委黄超的信才送到,上面的内容说西路军总部命令,高台是西进的重要据点,一定要死守不可突围。
董振堂那一刻的绝望可想而知。当时高台外围已全部丢失,陷落只是时间问题,突围才能有一线生机,可命令却是如此。董振堂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党性战胜了求生欲,选择依令而行。
但黄超的信完全就是胡扯,西路军总部对此事并不知情。18日晚西路军总部的情报机关破译了敌人的电报,陈浩昌和徐向前这时才知道敌人在进攻高台,他们非常惊讶,连忙命李先念率30军88师和总部骑兵师前去支援。
总部骑兵师刚组建不久,马也只有500多匹,他们先跟马家骑兵遭遇,师长、政委全部牺牲。还好88师随后赶到,打退了敌人,救出一部分同志。
李先念审问马家军俘虏,得知高台已经陷落,城内的红军全军覆没,董振堂也已牺牲。如此情况下,李先念就没有再往前行。
董振堂将军的牺牲原因有二:一是西路军总部安排有误,这点李先念后来回忆起也常常惋惜,说如果把30军放在高台和临泽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大损失;
二是政委黄超的一系列昏招,带走了主力团和电台,不允许高台内的红5军突围,还始终不将情况上报,导致首长根本不知道消息,错过了救援时间。哎,可惜了董将军。
我个人是非常尊敬董振堂的,他长征时说过的一段话让我看到了真正的革命者。1934年4月红军在贵州山区急进时,邓发的妻子陈慧清要生产了,不巧的是敌人已经摸了上来,后卫红五军团与敌人展开了战斗。
本应该快速脱离的红五军团为了陈慧清展开就地防御,董振堂跑过来看了看陈慧清的情况,然后马上回到阵地说: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
红五军团就这样坚守了两个多小时,付出了不小的伤亡,直到陈慧清顺利生产完才匆匆赶路。
陈慧清当时很虚弱,一路上都靠人扶着,每当有战士从她身边经过时都会选择怒目而视,还有一些战士闹情绪:就为了一个女兵生孩子,我们牺牲这么多人值得吗?
董振堂见状大怒:瞪什么瞪!我们革命打仗、流血牺牲,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吗?为了孩子们将来过幸福生活,我们牺牲再多人也是应该的。
是啊,一代人吃了好几代人的苦,哎,可惜董将军没能见到革命胜利那一天。